查看原文
其他

下流人生与上流社会的体面梦

XDYFXH 新电影分享会 2020-09-03

本文特邀作者 | 镜像

《马丁•伊登》:上流社会那个体面的梦

 

奋斗与幻灭,在这个钢筋水泥筑成的丛林社会中我们用纷至沓来的青春一遍遍刷新这个主题。电影里的一切都是那么似曾相识,让我忍不住想抱抱当年那个欲望与理想交织、恐惧和傲气并存的自己。

 


2000年,新世纪伊始,我也开始来到这个庞大而又流动的城市寻觅一个小小的角落来安放自己了。那时还感觉不到它的喧嚣,而只见它的繁华。正如来自底层的马丁•伊登,命运偶然给了他一架梯子,让他来窥视一下从来都不属于他的异己世界。



电影里的马丁•伊登骨骼粗大,五官冷峻,在粗糙中带着几分忧郁,鲁莽中带着几分羞怯。卢卡·马里内利将这一角色阐释得既形似又神似,为影片增色不少,从而在2019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一举获得最佳男演员奖(击败不可一世的“小丑”菲尼克斯)。这部电影改编自享誉全球的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同名小说《马丁•伊登》,豆瓣评分8.1,也算是文学名著改编电影的上乘佳作了。

 


“你确定我可以走进那栋房子吗?”一次见义勇为给了马丁•伊登接触上流社会的机会,那似乎也是一张踏入文明的入场券。房间里的一切都显示出一种优雅的美好。导演并没有渲染富有而是凸显了教养。油画、钢琴还有波德莱尔的诗,那些人类最美好的东西似乎只有富有的人才可以享用。马丁被迷住了。而他只是一个穷小子,小学就辍学了,寄居在姐姐家里,在海上漂泊打工,甚至不能按照语法正确写完一句话。



杰克•伦敦的原著对马丁•伊登初入上流社会的惶恐做了非常动人的描述:“进入饭厅的那一段路程对他来说简直是一场恶梦。他跌跌绊绊地往前走,时而冲到了前面,时而又蹒蹒跚跚地落在后面,有许多次看来是寸步难移了,然而他毕竟走完了这一段路,在她身边坐下来。可面前摆着的各式刀叉又使他着了慌。”有时,穷人和富人的差距就像猫和狗的区别那么大,你要学着像他们一样行动、说话、直到像富人一样思考,才算彻底跨越了那道人与人的鸿沟而成为上等人。而这其中,又有多少的无所适从和小心翼翼?

是的,还有那种迷恋和渴望。一种对优质的崇拜。有些美好与富裕共生。喷射着阳光和海风般生命力的马丁•伊登爱上了温和娇嫩的伊琳娜小姐。我们总是会爱上那个深埋于自己内心而又从没有机会发育生长的另一个他,不是吗?

 


跟上流社会谈恋爱,然后激发了一个男人奋斗的动力。奋斗的艰辛也是我们遍尝遍挨,一次次疼痛而又一次次遗忘的。他做着最底层的工作,学习着最基础的写作,他把自己粗粝的生活写成了故事四处投稿。他向别人介绍自己说,我是一个作家,但是现在,他没钱吃饭没钱付房租,只能靠一个失去丈夫带着两个孩子的妇人收留暂住在那里。自信和尊严都是奢侈品。



上与下,两个世界。马丁•伊登攀爬了上去,然后又弃绝而去。电影的上半段是成功,后半段是幻灭。两人的差距一直都在,伊琳娜并不喜欢马丁所写的底层故事,因为“太多死亡,太多痛苦”。马丁回答说,“吃饱饭的人,不相信有人在挨饿。”伊琳娜根本看不到马丁对写作的热忱,对精神的探索,她只是需要马丁改变他的社会阶层而与自己相配。伊琳娜露出庸俗的一面,在家庭的压力下与马丁分手,却又在马丁成名后回来要求复合。上流社会的高雅也显示出另一面,空虚和冷漠。靠着写作成名的他名利双收,身边人来人往,但却活得无比孤独,原来他付出无穷代价追逐的一切似乎都是一场幻象。他的信仰崩塌了,他对生活的热忱也消磨殆尽。小说中有一段内心独白,能揭示马丁·伊登前后心态的转变——“如今他明白了,他没有真正爱过她。他爱的是一个理想化的露丝,一个他臆想出来的天仙,一个在他的爱情诗里的熠熠发光的精灵。而那个真正的资产阶级的露丝,她那一身的资产阶级的弱点,她那种不可救药的资产阶级褊狭心理,他可从来没有爱过。”  

 

 

或者说,那个不停探索的马丁·伊登已经超越了那个永远得体、永远符合社会规范的伊琳娜,他消解了伊琳娜原来在他心中所代表的神圣的一切。然而,这场幻灭也摧毁了他。哦,这世界原来如此!不过如此!他未能继续向前,而是在虚无和绝望中选择了奔向大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兄弟之情。难道在奋斗过程中处于同一阶层的友情就不足以赋予生命以价值吗?马丁最好的朋友布里斯便是一个关注工人罢工运动的社会活动家。导演将镜头摇向了开阔的社会。“个人主义”和“社会主义”,成长中的马丁不断地跟各种人辩论这个话题,在工人中发布演讲,宣讲他的思想。可以说,个人奋斗不止源于他的爱情,更基于他成为强者的信念,尼采式的建立于个人意志之上的强者。捷足先登,强者必胜,人生是一场战争,跟世界的战争,也是跟自我的战争。马丁赢了,却有无法拥有平静和满足。在这部电影中,成功只是铺垫,幻灭才是正题。


 


《马丁·伊登》原本是杰克·伦敦带有半自传形式的小说。杰克·伦敦出身贫寒,据说是个私生子,从10岁起即沿街卖报,14岁进工厂打工,甚至还因为饥饿偷过养殖场里的蚝。这种生活经历影响了杰克·伦敦的人生观:这是一个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社会,要想摆脱社会底层的梦魇般的生活,就必须成为一个强者,这个信念之后又在达尔文、斯宾塞、尼采等人的著作中理论支持。然而他又对底层的苦痛感同身受,这让他又对尼采的强人哲学有所批判,“尼采哲学反对合作、民主与社会主义,最终会把强力意志和个人主义引向战争和毁灭。世界大战就是尼采哲学给人们带来的合乎逻辑的后果”。电影中的马丁·伊登善良而富有同情心,成名后对朋友慷慨大方,对帮助过自己的房东和姐姐多次给予金钱和物质上的回馈。但他强烈的自我意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巨大落差,让他最终以自杀为结局。作品也会预演作家本人的命运。杰克·伦敦本人也像马丁·伊登一样,以写作而成名,在40岁时服用过量吗啡身亡。



“表现的深刻”和“格式的特别”可以用来形容这部电影,老胶片的迷蒙气质和颗粒质感让梦幻与现实交织,而人物潜意识中的画面不断切回跳转又拓展了影片的容量。拍出诗意,才见深度。

 


导演皮耶特罗·马切罗说:“《马丁·伊登》的主题很典型,也很普通,和其它一些古老话题一样,虽然已经是过去年代的事情,但某种意义上却永远也不会过时。”今天的观众,依然能从马丁·伊登的成功中得到激励,从他的幻灭中得到警醒。

 

 


《马丁·伊登》豆瓣8.1

导演:皮耶特罗·马切罗

主演:卢卡·马里内利

上映时间:2019年

—  看点  —

为了影片拍摄,导演马切罗对杰克伦敦作品做了全面深入研究,在虚构影片中放入大量影像资料,和16毫米胶片拍摄的画面,一起营造了真实的上个世纪初的氛围。将故事从美国挪到意大利那不勒斯,对原著精髓忠实而成功的改编。马雅可夫斯基曾经尝试将《马丁·伊登》做改编,有过一个美国版本、一个俄罗斯和意大利电视系列剧。这是一个共通的题材。剧组尝试将所有的元素集中到一起,剧本创作过程是从一部600页的小说,变成三百页的剧本初稿,然后一步步变成两百五、两百、一百页,最后剧本成稿50页。


点击下方图片,观看完整影片↓↓


往期精彩回顾



伟大词典,出自天才和疯子之手
今年韩国第一爆款电影来了!
十部震撼无比的战争片合集盘点影史忠犬 :八公vs多哥大漠黄沙中那一场“倾城之恋”坚持看完这电影,你需要一定勇气在家隔离14天:情人节特别呈现
盘点十年奥斯卡:谁是最佳影片?
一个有情怀的公众平台
为有情怀的人提供服务我们提供的资源都来自网络如果侵犯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关于“电影分享会”

热爱 传播 分享 

提供有价值电影


1、自提库:优质电影在线观看2、独立库:独立电影和纪录片3、好美剧:精选多部高分美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